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广东中山岐江公园
在水体景观设计中遇到的一个普遍性问题是如何在水位变化较大的情况下,设计一种亲水性的生态护岸,这需要设计者综合运用植物生态知识,水流动力学知识,以及工程技术,而更重要的是认识人性,特别是人与水,人与生物的微妙关系,以实现一个生态化的、人性化的、实用且美的护岸。本文以广东中山市岐江公园为例,介绍一种栈桥式亲水生态湖岸的设计。建成的效果与设计设想相一致,实现了在水位变化较大的情况下,仍然具有亲近人、生态和美的效果。
1场地现状与挑战
岐江公园位于广东省中山市区,总面积10.3公顷,园址原为粤中造船厂,设计强调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其中水面3.6公顷,水面与岐江河相联通,而岐江河又受海潮影响,日水位变化可达1.1米。
场内遗留了不少造船厂房及机器设备,包括龙门吊、铁轨、变压器,等等。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直至改革开放的九十年代后期。作为工厂,它不足称道。但几十年间,粤中船厂历经新中国工业化进程艰辛而富有意义的历史沧桑,特定年代和那代人艰苦的创业历程,也沉淀为真实并且弥足珍贵的城市记忆。而在当今轰轰烈烈的城市建设高潮中,这种记忆是稍纵即逝的,由于其中所搀杂的极端的现象,甚至就连亲身经历过的人们也会怀疑其真实性,更不用说他们的后代们。
公园设计的主导思想是充分利用造船厂原有植被,进行城市土地的再利用,建设成一个开放的反映工业化时代文化特色的公共休闲场所。围绕这一主题,形成一系列公园的特色,其中生态性和亲水性是本公园主要特色之一。本文将主要介绍湖岸的生态性及亲水性的设计。
水位变化下的生态与亲水设计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湖水水位随岐江水位变化而变化;二是湖底有很深的淤泥,湖岸很不稳定。现状的情况是在高水位时,湖水近岸,岸上植被与水线相接,有良好的视觉效果,而这种高水位却只能维持很短时间,水位下降时,湖边淤泥出露,人也难以亲近。因此,设计师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一个水位多变,地质结构很不稳定的情况下,设计一个植被葱郁的生态化的水陆边界,并使人能恒常地与水亲近,使水-生物-人得以在一个边缘生态环境中相融共生。同时,这个生态设计必须是美的,只有美的生态,才能唤起使用者的认同。面对以上问题,除了解决工程上的固土护岸问题外,本设计提出了三个基本目标:即亲水、生态和优美。
2场地分析
工业遗产区:大部分是关于原造船厂的景观节点。
休闲娱乐区:主要为中山美术馆。
自然生态区:主要功能是让游园者嬉戏、散步
3水系景观设计策略:栈桥式亲水生态湖岸
针对上述问题与挑战,本案例中尝试了栈桥式亲水湖岸的设计。具体做法有三点:
a.梯田式种植台:在最高和最低水位之间的湖底修筑3~4道档土墙,墙体顶部可分别在不同水位时掩没,墙体所围空间回填淤泥,由此形成一系列梯田式水生和湿生种植台,它们在不同时段内完全或部分被水淹没。
b.临水栈桥:在此梯田式种植台上,空挑一系列方格网状临水步行栈桥,它们也随水位的变化而出现高低错叠落的变化,都能接近水面和各种水生、湿生植物和生物。同时,允许水流自由升落,而高挺的水际植物又可遮去挡墙及栈桥的架空部分。人行走其上恰如漂游于水面或植物丛中。
c.水际植物群落:根据水位的变化及水深情况,选择乡土植物形成水生-沼生-湿生-中生植物群落带,所有植物均为野生乡土植物,使岐江公园成为多种乡土水生植物的展示地,让远离自然、久居城市的人们,能有机会欣赏到自然生态和野生植物之美。同时随着水际植物群落的形成,使许多野生动物和昆虫也得以栖居、繁延。所选野生植物包括:水生的荷花,茭白,菖蒲,旱伞草,茨菇等;湿生和中生的包括芦、苇象草,白茅和其他茅草,苦苡等。
4建成效果
初步的结果表明,试验是卓有成效的,建成不到3个月的栈桥式护岸,基本实现了在湖水变化很大的状态下,仍然保持亲水性和生态性的目标,同时,精心选择的野生植物与花岗岩人工栈桥相结合,产生了脱俗之美感。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水际群落的不断丰富和成熟,生物多样性将不断提高,生态、亲人和美学效果将更加显著。
同时,公园设计对南方雨水充沛及公园水位较高的特点缺乏充分考虑,致使公园局部排水系统不畅,部分绿地水分积聚过多而造成树木生长不良,现场调整后渴望改善;在公园其他地区的植物配置中,一些荫生植物因没能及时得到新载乔木的庇护,影响了观赏观赏效果,随着乔木层郁闭度的提高,乡土生物的多样性将日趋提高。
5对于体现文化的设计思路
①传统造园
借用地方古典园林风格,即岭南园林设计方法,这是方素之初许多专家所推介和崇尚的。优越的临江及含湖环境、丰富的的岭南植物以及中山市已有的园艺和工艺技术,加上资金上的保证,为造一个富有地方特色的古典园林创造了条件。
②西方古典几何式造园
中山作为一个华侨城市,近百年来,受到南洋建筑风格的影响。其次,近年来的城市景观建设也特别注重园艺和工艺之美。再者,欧陆风格广泛获得接纳,在此设计一个强调工艺与园艺与几何图案之美的观赏性景观,也不失为一条颇受欢迎的途径。
③结合场地本身特点,借鉴现有工厂场地景观恢复的案例
借用现代西方环境主义、生态恢复及城市更新的路子,其典型代表是Rchard Hagg的美国西雅图炼油厂公园和Peter Latz的德国Ruhr钢铁城景观公园,这两者都强调了废弃工业设施的生态恢复和再利用,而成为具有领导现代景观设计思潮的作品。
与岭南园林相比,岐江公园抛弃了园无直路、小桥流水和注重园艺与传统的亭台楼阁的传统手法,代之以直线形的便捷步道,遵从两点最近距离,充分提炼和应用工业化的线条和肌理。
与西方古典园林相比,岐江公园不追求形式的图案之美,而是体现了一种经济与高效原则下形成的“乱”,包括直线步道的蜘蛛网状结构,“乱”的铺装以及空间、路网、绿化之间的自由、却基于经济规则的穿插。
与环境主义及生态恢复相比,岐江公园借鉴了其对工业设施及自然的态度:保留、更新和再利用。同时,与之不同的是,岐江公园的设计强调了新的设计。斌通过新设计来强化场地及景观作为特定文化载体的意义,揭示人性和自然之美。
保留、更新和再利用
①保留——自然系统和元素(水体、驳岸、榕树);构筑物(钢结构、水泥框架船坞);机器。
②更新和再利用——增与减的设计(琥珀水塔、红砖烟囱与龙门吊、铁轨;船坞 – 加法;骨骼水塔、机器肢体 – 减法)
再生设计:红盒子(红色记忆)
一个红色的盒子,含着一潭清水,用它的一角正对着入口,在两条笔直的道路直插而过,如锋利的刀剪,无情地将一个完整的盒子剪破。其中一条路指向“琥珀水塔”,另一条指向“骨骼水塔”。
“骨骼水塔”采用“减法设计”:剥去其水泥的外衣,展示给人们的是曾经彻底改变城市景观的基本机构——线性的钢筋和将其固定的节点。它似乎告诉人们,无论工业化的城市多么丑陋,亦或多么美丽动人,其基本结构都是一样的。
6岐江公园的景观设计通过视觉与空间的体验传达的含义
第一、足下的文化。即一个普通造船厂所注释的那片土地上、那个时代、那群人的文化。除了保留诸如烟囱、龙门吊、厂棚等这些文化载体外,还通过新的设计把设计师对这种文化的感觉通过新的形式传达给造访者,如被称为静思空间的红盒子,剪破盒子的支线道路;生锈的铸铁铺装等等。
第二、野草之美。野草不自美,因人、因设计而美。在不同的生境条件下,用水生、湿生、旱生乡土植物——那些被农人们践踏、鄙夷的野草,来传达新时代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并以此唤起人们对自然的尊重,培育环境伦理。
第三、人性之真。小时穿越铁轨时的快感,在这里变成一种没有危险的游戏,使冒险、挑战和寻求平衡感的天性得以袒露;人对于水的向往、对空间的探幽天性等都通过亲水栈桥和平地涌泉、树篱方格网的设计而得以充分体现。
项目地点: 广东省中山市
项目类别: 海绵城市
项目规模: 110 000㎡
设计时间: 2000-7-26
建成时间: 2001-7-26
委托方: 广东省中山市规划局
所获奖项: 2002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设计荣誉奖,2009ULI亚太区杰出奖
本文属于作者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如有转载请联系我们或原作者(邮箱:Landarchcn@outlook.com)。